一场头脑风暴式的教学研讨会,一条都在不断探索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之路,一群充满热情和好奇心、带着使命感的老师们。9月25日,由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瑜教授主持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研讨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4329会议室举行。

西南交通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土木学院的杨成老师、电气学院的张丽老师、物理学院的孙燕云老师、数学学院的何莎老师、力学学院的刘娟老师以及主要承担思政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覃世艳老师、刘莹老师、杨桓老师和汪希老师,怀揣着相似的困惑也同样思考着如何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让“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发挥“1+1>2”的整体效用。各位老师思维碰撞,探讨课程思政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交流思政课程陷入的“孤岛”困境,迫切寻求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协同育人,实现同频共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老师们谈到,高校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围绕育人这个价值本源,我们也都做着各自的尝试。例如,在课程的绪论中加入本课程或专业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的讲解,让同学们从历史中去感悟精神的力量;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列举现代化发展的正反例子、社会热点问题、和知识点相关的故事等去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展现科学与创新精神等等。在尝试过程中,专业课程老师发现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在尝试过程中,专业课程老师发现都存在着共性问题。首先是知识点专业性过强,讲课内容多但课时被压缩使得一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可能会造成学时不足,内容零散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解决课程中思政要素挖掘的问题。最后,老师们坦言,老师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高度不足,既想给同学们深入讲一些政治理论知识,又担心自己讲错了,如此只会适得其反。思政元素有机嵌入、融合各门课程的道路困难重重。
思政课程的老师们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第一,多数学生被以学技术为要的观念所主导,对思政课程不重视,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只是为了修学时拿学分,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至上。第二,教师在结合学生背景讲授课程时,往往缺乏对学生专业领域的了解和准确把握。第三,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学科发展与学生发展三者统一。
各个专业课程老师抛出问题和实际课程中一些零散的实践方法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也相继提出一些探索的方法。首先,课程思政需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专业技能培养与个体全面发展的关系、课程多样性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关系、个性化育人与整体性育人的关系。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所以专业课程老师在保证自己价值观正确积极的基础上应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如自然科学学科要挖掘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学学科要挖掘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价值引导,使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自觉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内化。其次,因为现在面临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5后、00后,个性特点鲜明,课程的教育不能囿于纯粹知识点的讲授,坚持“以学生为本”,需要结合学生们的特点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在强专业性的各种各种专业课中,针对学科课程特点不同,挖掘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最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初衷和真谛都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各位老师在讨论了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以及遇到的难题之后,在如何实施上面又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共识。在专业课上,可以用历史的视野,还原当时的语境,让学生能够溯源历史从而理解感悟;可以用哲学的视野,跳出我们所能看到的、局限的。专业课程老师和思政课程老师形成互补,发挥思政课程老师的理论优势和专业课程老师的素材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和西南交通大学特色,打好组合拳。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老师们对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共同打造学科育人共同体,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有了更强烈的向往。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合之路离不开各学科的共同发力,西南交通大学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遥相呼应,相互交流沟通,努力打造校内思政大圈层,必将构建大思政的良性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