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田野上的思政课”——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利兹学院教改实验班赴峨边彝族自治县双凤村实践教学

发布者:日期:2020-12-10 10:00  点击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为了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贴近实际,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做?为什么行?为什么好?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担当,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把课堂搬到田野上,于2020年12月5-6日,率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外合作办学利兹学院教改实验班学生赴西南交大定点帮扶的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田野上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考察走访,感受脱贫攻坚的行、力、美。峨边彝族自治县是省级贫困县,五渡镇双凤村属省定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难度很大。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双凤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干群同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硬是把一个“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缺劳动力”,“精神病患多,重疾患者多,大龄光棍多”的贫困村变成了全面小康的新乡村。同学们在西南交大派驻双凤村“第一书记”王文彬、扶贫工作组联系领导西南交大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郭剑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牛尾笋加工厂、牛尾笋种植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竹子加工厂、凤原黑乌鸡养殖基地等扶贫产业,考察了村卫生站、村委会,与双凤村脱贫户刘刚清、双凤村党支部书记胡建坪等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随访了脱贫致富能手熊启兵、残疾老人罗友明等村民。通过考察走访,在一个个不断壮大、优势特色日益突出的产业中,在庭院干净、道路整洁、天蓝地绿水净生态良好的村容里,在老百姓幸福的笑容、抖擞的精神、质朴的话语中,同学们亲身感受了双风村的巨大变迁,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深刻领略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精准扶贫的行、力、美。


聆听报告,感悟使命担当。“天边不如身边,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在考察走访之后,西南交大派驻双凤村“第一书记”王文彬在村委会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直面挑战、真抓实干、敢于出招、勇于攻坚,全力当好第一书记》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王文彬书记现身说法,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系列真切的感受体会讲述了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扶贫的担当与作为、双凤村脱贫攻坚的行动与成效、做好第一书记的能力与素质等。报告会现场,在场师生为交大人,尤其是一线扶贫的交大人服务国家的政治站位、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执着精神所深深吸引和感染,不少人忍不住数度落泪,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实践,不负韶华,积极贡献的使命意识油然而生。

嵌入系列微课,深悟真理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不仅要在实践中检验,更要在实践中升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悟真知、悟真理,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工作队伍协同融合,以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开展了主题为“全面小康密码”的现场微课教学,把理论教学有机嵌入到了实践教学。

蔡文老师作了题为“双凤村脱贫实践看党的领导”的微课教学。他指出,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领导”。双凤村党建促脱贫党员干部“121”行动计划,双凤村党支部由软弱涣散党支部到2019年峨边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巨大转变,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靠党,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彭晓伟老师以“双凤村脱贫实践看群众路线”为题进行了微课教学。他指出,对双凤村进行精准扶贫正是把党和各级政府贯彻群众路线,为了双凤村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在脱贫攻坚中,驻村工作组采取了送脱贫励志春联、开办夜校、移风易俗培训、开展“懒人”教育、实施技能培训和产业奖补等多种方法调动和发挥了双凤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最终实现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李茂老师以“双凤村脱贫实践看实事求是”为题开展了微课教学。她指出,双凤村脱贫攻坚实践深刻彰显了实事求是。一是体现在精准锁定对象。要找到双凤村脱贫的药方,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来了解双凤村的具体情况,精准锁定对象,方才能够抓住问题的症结、找对“穷根”。二是体现在扶贫措施精准。双凤村在脱贫过程中通过种植牛尾笋、猕猴桃、山桐子、藤椒、黄桃、黑乌鸡,创办养猪场等做到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李学勇老师以“从全面小康到乡村全面振兴”为题,进行了微课教学。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精准扶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双凤村便是中国贫困农村破茧成蝶,华丽蜕变的例证和缩影。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脱贫攻坚只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且就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作出了战略谋划。我们能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也一定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利兹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赵舵以“新阶段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为题作了微课教学。他强调一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青年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不仅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实践中的知识。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局中不断提升体能。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树立与关乎国家未来的远大理想,更要承担时代责任,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基地挂牌,推动实践育人常态长效。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深化本次实践教学的成效、经验,推动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马思主义学院、利兹学院分别与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签署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在在场师生和当地干部、村民的见证下,举行仪式,正式挂牌“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和“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峨边筑梦’社会实践基地”。

本次“田野上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深入推动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把理论延伸到实践,在实践中嵌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鲜活的事例、火热的生活、亲身的体验中学思践悟理论,深刻领会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化识为智,化智为信,化信为行,增强了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本次实践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不能学到的东西”,“第一次感受到全面小康离我们那么近,脱贫攻坚战就在我们的身边”,“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驻村干部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我们也要做有情怀的人。”许多学生在实践活动后纷纷发表感想。

这次“田野上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育人模式,把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落实、落细、落小,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这次现场教学,探索了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聚焦热点、难点,加强了学校与地方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联动,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基层干部协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互动的大思政育人新模式。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拓展深化,扩大成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