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教授来学院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颠覆和范式转型”专题讲座

发布者:日期:2025-10-20 10:15  点击数:

2025年10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创源”大讲堂研究生第二百二十五期学术讲座在犀浦校区31325研讨室成功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哲学分析》杂志主编成素梅应邀作“生成式AI的认知颠覆及范式转型”专题讲座。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主任谢瑜教授主持讲座,学院师生近百人参与讲座。

成素梅教授首先在对AI时代的机遇与风险进行分析的背景,深入剖析了AI带来的十大认知变革,其中混合型认知主体的概念引发热议。成教授举例说明:“当医生依赖AI诊断,决策主体既非纯人类也非纯机器,而是形成了一种人机认知耦合。这种耦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认知风险——我们是否正从柏拉图的‘语言洞穴’步入‘算法洞穴’?”

接下来,成素梅教授提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五次重大认知转型:语言使经验得以代际传承,文字将思想凝固为永恒知识,印刷术打破知识垄断推动民主化,互联网构建分布式认知网络。而当下,我们正站在第五次认知转型——人工智能崛起的历史节点。知识生产的主体结构由“人类学术共同体”转向“人机知识网络”,人机共生或协作成为了新的认知生态。为此,成教授提出进行“双向认知训练”,人类需要掌握概率思维与模型原理,学会在不确定性中进行概率决策,培养AI思维理解力;AI需要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学习中的人类反馈回路(RLHF),持续不断地接受人类价值与伦理的约束。新型认识论正在逐渐形成,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一体化发展。

讲座尾声,成素梅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阻止技术进步,而在于守护“人之为人”的根本,确保智能成果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而非让人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

成素梅教授的讲座立足人机认知前沿,不仅以深刻的洞察启智增慧,也激发了在座师生对人工智能时代认知范式转型与人文价值守护的深度思考。整场讲座互动热烈,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共鸣与赞誉。


图片/文字:王晓雨

一审:章娟

二审:田岚冰

三审:谢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