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开展1+1工作坊2022秋季学期第二次研讨活动

发布者:日期:2023-01-14 08:56  点击数:

2023111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题组开展了1+1工作坊研讨活动。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数学学院、体育学院等单位共二十余位老师线上线下参与了本次活动。研讨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瑜教授主持开展,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杨成老师和数学学院的何莎老师做了主题分享。

首先,谢瑜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地欢迎。她指出,1+1工作坊是为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能力水平,促进各专业课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广大专业课老师可以依托于这个平台共享经验,切实加强课程思政能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接着,杨成从土木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三全育人”院系试点建设及课程思政实施的经验和体会。杨成以案例的形式分享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执行任务、内涵、方法和“大思政课”的规划与设想。他谈到,土木工程专业要密切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回答好“是什么缔造了建设成就?建设成就为谁服务?”这个首要问题。他强调,针对课程中“科学、技术、工程”的不同部分,要区分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还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以史明鉴,弘扬四个自信。杨成在分享的末尾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做了总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然后,何莎分享了高等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探索实践经验。她首先分享了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的三方面成果:《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元素汇总表、教学设计案例库、教学全视频和微课视频。紧接着她总结了线下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考试与人的课程思政的三种实施途径,并分享了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学生带给老师们的“小惊喜”,提出了在这三种实施途径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后,她对未来开展课程思政的几方面工作作出了展望,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位老师的分享引起了积极讨论,各位老师在线上线下都积极踊跃发言。来自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郭永春老师说道:杨成老师的案例讲解十分生动富有激情,在整个分享中体现出了“大思政”的精神,发扬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战斗意志”与“教学勇气”,彰显了教师有勇气有信心有信仰去思考教学中的不断创新的宝贵品质,启发我们课程思政应该真正到实践中去得到发展,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实践挑战。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景星维老师认为:二位做分享的老师的经历具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有把人文情怀和哲学理想融入理工科专业课之中的意愿,然后做了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我们这么多的老师最终在共同的信念下汇聚到课程思政这个大平台下。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孙燕云老师补充道:二位老师都是对国家民族具有深切的情怀和期盼的人。好老师,做对的事,始终不忘课程思政的初心,并对二位老师的各个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对了解课程思政的成效所起的效果给予了高度称赞。最后,谢瑜教授对各位老师们的分享和发言做了总结。她指出,二位老师分别按照“从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方式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做法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推广,体现出了各位老师的深厚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继续挖掘丰富这些教学经验背后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对高校教师是一项工作、一项挑战,更是一项修炼,也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光荣使命,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老师互相交流、抱团取暖。1+1工作坊将继续做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以行促知,以知促行,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言献策。

文稿:廖新星 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