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崇澍

发布者:魏敏日期:2022-10-03 10:30  点击数:

钱崇澍(1883-1965),男,浙江海宁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1948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09年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保送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10年考取留美公费生赴美深造,先后获得伊利诺伊州大学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国内多所高校任教,其中1935-1943年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一生从事植物学研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许多方面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为我国植物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16年,他发表了《宾夕法尼亚毛茛两个亚洲近缘种》,这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献;1917年发表的《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是我国应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著作;1927年,发表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是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最早著作之一。为了促进植物学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胡先骕等在南京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设立植物部,建立实验室。1933年8月,在其倡议下,在重庆北碚成立中国植物学会。他研究领域广泛,对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茛科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培养了许多植物学人才。他重视野外考察,深入浙江、江苏进行植物区系研究,采集标本为中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件。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就先后到青城山、峨眉山采集种子植物标本数千号,为该校标本室奠定了基础。他与胡先骕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植物教科书《高等植物学》。新中国成立后,注重科学普及工作,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众多重要文献,如《中国植物志》,成为我国发展农、林、牧、渔、医药、环保事业以及进行植物学研究的基本资料,也是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第五排居中者为钱崇澍)


求实故事:

“通过考察研究活动使我较深入地认识了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更坚定了我献身科学的信念。”

——钱崇澍

钱崇澍的一号标本(藏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馆藏钱崇澍部分标本

植物学的研究需要深入自然,在野外收集植物标本来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钱崇澍非常重视通过野外考察进行研究工作。1916年留学回国不久,他在江苏甲种农业学校教授树木分类学时,他常常带领学生走出书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野外去观察植被,采集标本,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他不畏千辛万苦,深入浙江和江苏南部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采集植物一万多号,特别是对浙江省植物做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此后又对南京钟山的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了专门的观察和研究。他还制定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各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多次组织的野外考察和调查研究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区系和植被方面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和全国植物志以及研究植物地理学等方面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些考察,进一步认识了祖国丰富的绿色宝藏,大大开阔了他的研究视野,更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信念。

钱崇澍教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不仅体现在野外考察和科学实践工作上,他对学术论文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他审阅各种文稿,都是逐字逐句,包括学术名称的拼法,语言文字的修辞,以及对标点和各种符号都认真审查和修改,并给于批注和建议。直到他晚年养病期间,钱崇澍仍然为《植物学报》审阅和校对稿件。


参考文献:

[1] 张衡.民国科教精英百人传[M].南京出版社,201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