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寿昆

发布者:王浪日期:2022-10-03 08:20  点击数:

(19072014),天津人。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冶金教育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35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学位。1935年至1936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博士后进修。19378月被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聘为矿冶科及化工科主任。1941年夏又被聘为贵州工学院矿冶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42年夏受聘为重庆经济部矿冶系冶金教授。1946年至1952年,担任北洋大学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以及国立唐山工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世纪40年代结合我国当时的矿产资源及技术改进等情况研究解决了生产问题,并获得五项发明专利;50年代应用活度理论对冶金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硫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8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在冶金生产中应用固体电解质定氧技术,使之成为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用于热力学参数测定的理论研究;80-90年代针对我国富有的共生矿和贫矿研究了矿石中有害元素的分离去除和有益元素的提取富集,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并指导了生产。

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得金属学会颁发的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发表学术论文140篇。

70余年的教学工作中,讲授过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共28门课程。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青年教师,指导培养2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出版了五部学术专著,曾获得学校、中国科学院、冶金工业部及国家教委部门颁发的“先进教师”“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老骥伏枥奖”等荣誉奖状和证书20项。曾任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副院长。北京钢铁学院建校元老之一,中国金属学会创建人之一。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


魏寿昆照


  育人故事:

“我是个读书人、教书人。”——魏寿昆


1949年,魏寿昆带领学生做实验

1949年,魏寿昆为学生授课


魏寿昆是科技人才的耕耘者,更是科技人才的播种者。回国后任教于天津北洋工学院,不久随校西迁,在陕、黔、川三省各地奔波,先后在八所院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魏寿昆随北洋大学矿冶系教师和学生调至由五所院校(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业学院和山西大学)组成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务长。他是钢院建校元老之一。

在魏寿昆的教学生涯中,他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求真务实、严谨创新。魏寿昆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因时间紧、原材料短缺供应不上,就用已有的实验数据及推导出的热力学公式,通过计算外推得到理想结果,认为可以达到任务要求了,但遭到了魏寿昆的否定。魏寿昆肯定了他的计算方法,但称若不经过实验验证,不能做定论。该生又干了两个月,得到的不仅是实验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严格的训练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学生明白“学习没有捷径可行”。一名学生口试后,满怀信心地认为“5分没跑了”(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考试采用口试,记分为四级分制,即5432),但魏寿昆又问了一个生产上的小问题,把学生难住了,结果“到手的5分”跑了,只得了4分。魏寿昆说在生产中不应放过任何小问题,看似一个“细节”,它可能影响整个生产。后来这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生说:“一个‘4分’使他养成了在工作中细致观察、认真研究的严谨作风”。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魏寿昆在他的教学生涯中秉持知识传道者,让学生保持了在科研上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 姜曦:《魏寿昆文集1929-1949》,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