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民

发布者:魏敏日期:2022-10-03 07:20  点击数:

陈新民(1912—1992),男,安徽望江人,冶金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任教,1941年赴美国留学,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陈新民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把物理化学应用于冶金、材料等学科,形成了我国有特色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氯法冶金及溶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溶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2年12月23日22时20分,陈新民溘然辞世,25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协同故事:

“只要努力依靠组织,团结群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至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根本不应考虑,也不必考虑。”

——陈新民

图为陈新民院士


工作中的陈新民

课堂上的陈新民

“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1952年,陈新民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重视科研的成果,也重视团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不在于规模大,自在于水平高”,这是他治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建校初期,陈新民带领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主动承担科研课题。但是,由于当时学校的教职工人数较少,上课时间并不充裕,部分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他以身作则、耐心开导,鼓励并带领全校师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迎难而上,为国家的需求贡献力量。在科研过程中,当学校的设备、经费等有了困难,他当机立断,组织师生下厂,他认为,“凡是生产中提出来的研究课题,都是有价的”。在陈新民的领导下,学院率先走出了一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框冶园.有色冶金教育之魂:陈新民院士[EB/OL].http://mooc.kuangyeyuan.com/article/1026

[2] 印象中南 那束注视的目光 来自时光深处[EB/OL].https://www.sohu.com/a/570260965_4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