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秉南

发布者:魏敏日期:2022-10-03 05:00  点击数:

林秉南(1920-2014),男,福建莆田人,又名秉兰,字士光,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2-1943年任土木系助教。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研究员、副组长;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所副所长、所长、院长;兼任国际泥沙研究与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1956年以后,发明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他的这一创举,使常规的减少挑坝上的单宽流量来减轻下游冲刷的概念,改变成以水流在空中纵向扩散消能为主的形式,从而解决了不少高水头、大流量水利枢纽泄洪消能体问题,并为狭窄峡谷建坝减少踏岸危险找到一条道路,这些措施已在多处工程应用。他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经过不断地论证与研究,80年代初期,他又将分裂法或分步法引入二维和一维的实际计算中,进一步缩短了计算机时。他是我国第一位进行水体空然泄放实物模型试验的学者,为研究长江三峡防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他在溃坝波的理论研究方面,应用黎曼法对有限长度平底水库的溃坝洪水求得无旋流的理论解,使计算坝址的流量和波高变化较古典溃坝波解法推进了一步。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自1985年起,他担任了长江三峡工程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论证贡献了力量。曾获1985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同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


林秉南在水工实验的模型上

协同故事: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阶段的泥沙问题经过研究,已基本清楚,是可以解决的。”

——林秉南

林秉南在第四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言

1994年林秉南(右二)在三峡查勘

林秉南是1947年在美国爱奥华大学认识钱宁的。当时,钱宁考取了全国唯一的灌溉留美奖学金,刚到美国。钱宁才华过人,在爱奥华大学的学习成绩异常优秀,修完硕士课程后又转去加州大学研究泥沙科学,他师承H·A·爱因斯坦教授而又有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曾对不少人说过钱宁同志是他最出色的学生。当时因林秉南也在从事泥沙研究,他们常有书信往还,讨论泥沙问题。约在1950年,钱宁还未念完博士学位便在给林秉南的信中表达了要走跨学科道路发展泥沙科学的思想。他俩便成为了一生的诤友。他们们平日私事往来并不多,钱宁甚至没有在林秉南家吃过一顿饭。但他们之间可算是莫逆之交,主要是在想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可算是意气相投。例如,1950年林秉南和许协庆决定要回国服务。当时,林秉南曾写信给钱宁提起祖国有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是水利工作者的用武之地。钱宁很快就回信说这也是他旳想法,而且他也已决定要回国了。对其他一些问题,如科研单位建立的途径,应用研究与基本研究的关系,在水利研究中流体力学原理的应用以及人才在科研单位中的重要性等,他们也都有类似的看法。甚至在业余爱好方面,我们都喜爱听古典音乐。四十年来,我们彼此之间经常直言不讳地提出看法。林秉南从钱宁那里得到很多好的建议和鼓励,他们也共同为祖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土木建筑卷1[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