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1929.05—),男,湖南长沙人,机车车辆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铁路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1952年于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57至1961年留学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1984年,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机车车辆研究所长、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志云长期研究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1983年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在国际上称为沈赫叶氏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1989-1996的八年间,主持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最高时速当时可达450公里/小时,现已提速至700公里/小时。该试验台很长时间是世界唯一的机车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中国高速列车大都在此进行过试验,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志云还不予余力地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奔走呼吁,并积极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前期论证工作,2006-2011年担任了铁道部高速列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专家工作组组长,为我国高速列车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作出了重大杰出贡献。
2002年沈志云在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颁奖会上领奖
沈志云(右二)在京沪高铁验收组考察线路工程
创新故事:
轮轨天下,超导未来。”
——沈志云
沈志云(右)与“沈氏理论”参与者Karl Hedrick教授
沈志云(右二)在峨眉迫导向试验台试验中亲临指导
解决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创新。曲线区段上的钢轨及轮缘磨损,是铁路运营中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有时甚至影响行车安全。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改造线路,加大曲线半径;二是钢轨涂油;三是改造转向架结构。前二者成本大,施工难。第三种方法被视为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1985年,沈志云受国际学者启发,萌发了研究迫导向转向架的想法,开始研制新型米轨用迫导向转向架。沈志云在学校的车辆实验室专门设计一个半圆形的轨道试验台,目的是检验所设计的迫导向机构能否发挥作用,使通过曲线时,轮对轴线指向轨道曲线半径的方向,收集各种数据,改进设计。他们以齐齐哈尔工厂所试制的A3型转向架为基础,加装了一系橡胶堆和杠杆式导向架。改装完成后,新迫导向转向架模型在试验台测试效果不错。1987年8月,齐齐哈尔车辆厂按照他们的设计参数,改装米轨用的迫导向转向架,并装入C30型4618号敞车。9月,该车送至昆明进行实地试验。12月,1辆同型号、技术状态相同的常规转向架敞车(C30型4673号车),也送到同一路段运行,以便对比。改装后的迫导向转向架效果很明显。迫导向转向架试验车4618运行两年多,轮缘最大磨耗为1.5毫米,最小为05毫米;轮轨有些部位的黑皮都没磨掉!对比车4673仅运行半年多,轮缘最大磨损就达3.5毫米。迫导向转向架的研制获得了成功。1989年,该创新研究通过了铁道部的验收,并列入1990年铁道部示范性推广计划。同年,该成果荣获铁道部科技奖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张藜总主编.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第3册)[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83-284.
协同故事:
一辆三轮车,两位真国士,携手打造国际一流实验室。
——曹建猷、沈志云
沈志云骑着三轮车和曹建猷参观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6年的四川成都,照片中骑三轮车的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机车车辆专家沈志云,后面坐着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铁道电气化专家曹建猷。此时,他们正在去参观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路上。这张照片表明了实验室的成功建成,也见证了二位学者以国家为重的博大胸怀和协同精神。1984年,国家为了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在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方面是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聚集人才、培养新生科技力量。1988年,沈志云在伦敦南岸大学完成讲学后回到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并担任机车车辆研究所所长。不久,国家计划委员会启动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铁道部有2个申报指标,分别给了北方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学校接到通知后,决定由机械系和电气工程系联合申报,由时任学校副校长的曹建猷负责组织。在沈志云回国前,学校各单位已经提出了18个关于实验室建设的方案。在申报项目的讨论中,沈志云根据自己在国外很多顶尖的实验室考察的经验提出:“实验室建设经费只有135万美元,并不多,我们能否针对高速铁路研究建设一个像慕尼黑研究所那样的滚动振动试验台?我们钱不够不能搞整车的,但是我们可以搞一根轴的,在这一根轴的精度上和功能上超过德国的台子,那不就是世界领先了?”这个提议得到了孙翔和曹建猷的肯定,当即作为第 19 个方案参加了随后的方案汇报评估会。
但在此之前,沈志云和曹建猷的交往不是很愉快。当初,沈志云在基础课部担任副主任时,想在峨眉办公大楼的一层建立一个振动实验室。而当时曹建猷还兼任电气系主任,他正想把那一层楼全部用作电气系的实验室,两人意见不合,闹得有些不愉快。但是,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问题上,曹建猷丝毫未把之前工作中的摩擦放在心上。不仅如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过程中,他还为沈志云提供了大力支持。由于当时沈志云是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不属于最初负责牵头申报的两个系,按理说没有申报资格,结果却在学校初选中胜出,还要代表学校去进行申报答辩,两个系都表示反对。经办单位研究生部的方国泰觉得为难,去请示曹建猷。曹建猷深思片刻问他:“若我去答辩,他们反对不?”方国泰说:“您去,他们肯定不会反对。”于是曹建猷当即拍板:“我去答辩!”他马上拿过纸笔,挥笔写就了一份委托书:“兹委托沈志云代表我去北京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答辩工作!”就这样,答辩任务最后落在了沈志云身上。在去北京正式答辩之前,沈志云在学校演练过两次,还请了多位专家把关,一方面听他的汇报有没有漏洞,一方面琢磨实验室评估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1988年11月,沈志云等三人的申报以总平均分第27名的成绩入围。实验室申报入围的消息传到学校,校方立马准备成立一个筹备小组,曹建猷拍板由沈志云担任组长。经过全组人员7年的不断努力,1995年11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验收。1996年5月13日,沈志云骑着三轮车到曹建猷家里向他汇报喜讯,并邀请他去实验室参观。曹建猷欣然同意并表示马上就去。此时,曹建猷已年近80岁,身体状况不太好。沈志云说,有两个办法:一是请校办派汽车送去,二是坐他的三轮车去。沈志云的三轮车是他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些破旧,但曹建猷却开心地说:“当然是坐你的车嘛!”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最初的设想,到申报成功,再到完成建设,无不凝聚着曹建猷和沈志云的心血。生活中,两人脾气都很直爽,却都本着协同的精神,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团结协作,推动中国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田永秀著.轮轨丹心—沈志云传[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