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

发布者:王浪日期:2022-10-03 02:40  点击数:

施仲衡(1931-)男,汉族,上海人,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中共党员。1950年考入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改称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入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学习19537月,施仲衡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北京、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工作。1960年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中,提出深埋改浅埋加防护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1965年,主持北京地铁一号线试验段的技术工作,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1988年主编我国第一部《地下铁道设计规范》,199311日实施,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我国许多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评估、审查工作。在优化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等方面,为国家决策提供了依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主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课题 “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2006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两项研究成果在我国城市轨道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求实故事:

“那时有人劝我不要提(反对意见),但是考虑到人民的利益,我不能够置之不理,不能够不讲出来。修好地铁是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为人民做我可以做的事情。”——施仲衡


                       

施仲衡题词签名照                    毛主席批示地铁一号线开工


沈施仲衡为誉为“地铁”院士,为中国地铁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施仲衡曾参与了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轨的规划论证、测试实验和建设管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次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地铁建设。19598月,施仲衡从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此时的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早已规划多年。地铁一号线的修建在1958年原定的计划中是战备工程,采取深埋方案,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已经在木樨地和公主坟附近开挖深120米的两座竖井。由于北京的地质特征,深埋地铁则必须穿过风化破碎的岩层,到达不透水的黏土层,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线路埋深要超过地下100米,甚至达到120米,而当时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线路基辅地铁也才大约地下百米。

1961年,施仲衡带领唐山铁道学院56级地铁专业学生到北京,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教学和毕业设计,在工作之余,他深入调研北京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判定无论是作为战备工程还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深埋方案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造价高,技术难度大等,在深埋施工至运营中都会存在巨大的隐患,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施仲衡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汇报给了时任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局长陈志坚,并坚持以书面形式汇报。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时局,有人曾劝施仲衡不要再提该问题。但是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施仲衡不顾在当时会被扣上“右倾机会分子”帽子的可能,写下长达20页的书面报告坚持向上反映。因为他知道,地铁的深埋方案不仅关系到上述的技术和投资问题,而且还与将来运营时乘客使用是否方便、灾难时逃生是否便捷等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地铁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面对涉及人民利益的大事,在这个时候必须实事求是,协助中央做出科学决策。

意见逐级上报到中央军委,施仲衡也多次被请去做汇报,面对年轻的施仲衡,有些人对他提出的问题的权威性一度表示怀疑,面对质疑和压力,施仲衡没有退缩,他力求详细地解答每一个问题,还将自己在苏联的所学所见与北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浅埋加防护”的建设方案。“浅埋”方案可以在地下20米的深度进行“开膛”建设,降低施工风险与难度,在后期地铁运营中,一部楼梯就可以解决乘客上下的问题,同时配以“起爆层”等可靠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安全。在施仲衡的努力下中国地铁的起步找到了最安全可行的建设方案。最终,施仲衡的意见得到尊重,中央军委常委决定采用“浅埋加防护”。因为北京地铁是标杆工程,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也随之将设计施工方案改为浅埋方案。

196524日,毛主席做出重要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拉开了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序幕,施仲衡很快就被调入北京地铁工程局,并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在八宝山附近进行明挖法试验段工程。

施仲衡带领一批技术人员与铁道兵59团一营战士,经过近3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完成了500米试验段工程建设,从地铁各个环节入手,作了大量科研工作,以验证施工方法、结构设计、防水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战士,为全线施工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一过程中,施仲衡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严谨治学。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在1969101日顺利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参考文献

[1] 施仲衡:《施仲衡自传》,北京:人民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