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第三届学术研讨会暨“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大学举行。中心田永秀教授、胡子祥教授及2023级硕士研究生王佩、2024级硕士研究生汤茜受邀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

会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联盟总召集人、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在致辞中指出,在“红船精神”提出20周年之际,研究联盟在嘉兴召开第三届研讨会,旨在为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贡献新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智慧。他认为,红船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的重要性,其丰富内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成为党史党建学科的重要学术增长点;红船精神所蕴含的源头性价值,为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抓手。“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深化红船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关系研究,不仅具有厘清理论渊源的学术意义,更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专家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从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背景、发展体系、重要意义、实践要求等方面,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两座丰碑”为题,从历史成就与精神传承两个维度梳理党的奋斗历程,提出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可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互动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深层联系、伟大建党精神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标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在于理想信念等维度进行拓展。
专家主题发言环节上,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跃、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等10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分组研讨环节,田永秀教授以《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为题,围绕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对策三个方面作了主旨发言。她指出,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教育的使命,科学家精神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抓手。她聚焦课程标准与教材、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实践情况等五个方面分析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现状,并从顶层设计、育人体系、教师共同体三个维度探究了可行对策。

胡子祥教授以《难以抚平的创伤:抗震救灾精神弘扬的情感困境及纾解之道》为题,聚焦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可能引起的情感困境、产生原因、纾解之道三方面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抗震救灾精神弘扬过程可能再一次揭开亲历者的“伤疤”,再现生命逝去的悲痛、回忆灾难的恐惧,这与缺乏创伤叙事、媒介传播、纪念活动等方面的伦理考量息息相关。他强调,新时代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践行尊重自主、不伤害和有利等生命伦理原则,树立“三因制宜”的理念,从心理、教育、宣传、技术等方面构建协同干预的纾解之道。

王佩同学作了以《“两路”精神赋能当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为题的发言。她通过发掘“两路”精神的奋斗内核,将“两路”精神所彰显的宝贵品质与当代青年的奋进之路有机结合。她认为,“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其蕴含的奋斗价值对于激励新时代青年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有着重要意义。

汤茜同学作了以《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以达州市为例》的主题发言。她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聚焦于红色文化资源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她认为,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助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应通过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方式,助力红色文化资源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全国190多所高校论文360篇,最终录用优秀师生论文82篇,并将录用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界代表、论文作者代表等200余人齐聚嘉兴南湖之畔,共同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以及如何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等议题。
撰稿人:王佩
一审:肖云峰
二审:闫磊
三审:胡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