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结题鉴定会在成都市召开。由教育部原社科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担任鉴定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齐卫平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结题鉴定。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平平、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处干部涂海燕、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副馆长梁辉明、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张雪永、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领导、子课题负责人杨先农研究员、江红英副主任、林伯海教授、胡子祥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等出席鉴定会。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处干部涂海燕主持鉴定会开幕式。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平平在致辞中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自2018年获批以来,课题组在首席专家何云庵教授带领下,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取得了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果的“双丰收”。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的修改完善意见,帮助课题组继续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纪念场馆、科研院所等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不断谱写学科发展新篇章,学校也将一如既往支持课题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西南交通大学诚愿与大家一道,深化交流合作、砥砺学术思想,共同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为不断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平平致辞
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在致辞中指出,今天四川省社科联在此组织召开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结项鉴定会,确实感受到西南交通大学领导对项目的重视,专家学者对项目的支持,也欣喜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薪火相传。他对何云庵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丰硕成果表达了崇高敬意,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给予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是2018年全国获批的关于灾害主题研究的4项重大项目(其中文献资料整理研究2项)之一,为四川省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工作贡献了标识性力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持续深耕研究,打造学术新高地,重大项目立项是高标准,结项也是高标准,敬请专家为项目把脉号诊,贡献真知灼见,希望课题组认真听取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产生更多有理论深度的标识性成果;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做好后半部文章,为精神研究提供学理支撑,为灾区振兴提供智慧方案,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提供精神动力,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三是增进开放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建议团队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跨区域研究,推动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与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心理重建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致辞
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主持鉴定会第二阶段会议,会议议程包括首席专家作结题汇报、鉴定专家发言、专家组评议和宣布鉴定结果等环节。
项目首席专家何云庵对研究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汇报。何云庵表示,从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而言,课题成果达到了要求。理论研究方面,出版《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专辑》《返贫风险防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等4种,待出版6种。承担与抗震救灾精神研究相关的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主持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话》(第八卷);承担教育部相关项目6项、四川省社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5篇。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课题组历时8年,赴汶川特大地震10个极重灾区——阿坝州汶川县、茂县,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平武县,德阳市绵竹市、什邡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广元市青川县,重灾区小金县、理县、松潘县、崇州、温江等地,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等援建省份,以及原中国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原成都军区某部等,进行口述采访619人次,采访时长43981分钟,翻录录音609个,整理口述史料9073331字。精选口述史210个,编纂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四卷七册),编辑《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文献选编(上、下册)》,汇编《抗震救灾精神研究论文集》,建设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数据库。本课题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构建的高度,对抗震救灾精神研究进行学科定位和再研究;从口述史的角度,对抗震救灾精神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演绎和一定层面的归纳归类,取得了“别开生面”的效果;本课题研究,论证了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深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席专家何云庵教授汇报
在专家发言环节,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齐卫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先后发言。杨凤城认为,挖掘、整理和研究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课题研究具有如下显著特点:坚持和反映了群众史观,使抗震救灾的历史研究有高度和整体感,该课题研究具有世界意义,对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陈金龙认为,该课题研究搜集整理的口述史料具有原创性,采访的对象、采访的地点有代表性,有真实性和现场感。该课题研究能够做到口述史料的整理和研究相结合,实现了一种研究范式的创新,实现了课题研究和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总的来说,课题研究的思路非常清晰,理念也非常超前。黄蓉生认为,该课题研究历时8年时间,亮点、特色和闪光点突出,总的基调就是以胡锦涛关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重要讲话为理论指南,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实践指向,运用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以口述史为研究抓手来进行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实现了课题研究与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丁俊萍认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非凡,是革命精神研究里面的一个很重要浩大的工程,研究成果非常具有震撼性,为抗震救灾精神的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研究成果的特点和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思想的前沿、学科定位的准确、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创新,还有口述资料采集的全面性、丰富性、抢救性以及整理的规范性。齐卫平认为,本课题研究工程浩大、功德无量、意义重大。其价值所在,既可服务于抗震救灾精神研究,又不只是局限于抗震救灾精神的叙事,对于世界范围内人们怎样来对待地震灾害都有重要意义。该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传世的世界共通性的永恒价值,成果出版的世界意义重大。王炳林认为,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研究过程很让人感动也很震撼,研究成果值得肯定。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出成果、出人才和出特色。成果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既有文章,也有资料,建设了一支学术研究团队,教给研究生一种研究方法,形成了研究精神谱系的一个高地。建议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再精炼、再延伸、再利用。

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发言

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发言

专家组成员、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发言

专家组成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发言

专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齐卫平教授发言

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发言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自2018年获批以来,课题组在首席专家何云庵教授带领下,发扬革命精神,团结合作,不畏艰险,认真钻研、无私奉献,取得了科研过程育人和科研结果丰收的可喜成绩。项目最终成果扎实厚重,提供了大量文献和口述资料,口述史整理符合学术规范,相关研究深入细致,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专家组希望课题组再接再厉,做好口述史的再精炼、再延伸、再利用工作,推动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专家组在听取项目开展情况汇报、认真审阅成果材料、现场答辩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通过项目结项鉴定,并建议给予“优秀”等级。

撰稿:郭海龙
一审一校:闫 磊
二审二校:胡子祥
三审三校:廖 军